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在《爱弥儿》里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少年儿童有他独特的看法、想法与感情。倘若我们用我们的看法、想法与感情去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与感情,那实在是世上最愚蠢的事情。”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强加”现象却普遍存在。殊不知,文学就是人学,作品的解读首先应该是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发现作品中的艺术美,感悟作品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使内心受到美的冲击与爱的感动,产生向往美好的期待,这样才真正走进了文学作品。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要求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去,使学生有话可说,同时要求学生创新性学习以及广泛阅读课外作品。那么在不涉及作者的前提下如何去解读文本,创设无拘无柬的“心理自由”,使学生拥有话语权?笔者认为“作者之死”理论可能是一个突破口。
推荐文章
网络传播中的话语权问题研究
互联网
话语权
问题
对策
怎样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
课堂话语权
初中生
初中语文
加强我国在国际散货运输市场的话语权
国际金融危机
运输市场
话语权
散货
淡水河谷
航运业
远洋
对加强我国国家话语权的思考
话语权
话语自信
话语表达方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创设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从“作者之死”浅谈学生的话语权
来源期刊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作者之死” 心理自由 话语权 学生 文学作品 语文课堂教学 少年儿童 解读文本
年,卷(期) 2015,(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9-30
页数 2页 分类号 G641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锐 4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作者之死”
心理自由
话语权
学生
文学作品
语文课堂教学
少年儿童
解读文本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月刊
1008-8024
37-1333/G4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1号行政办公楼
24-151
出版文献量(篇)
16058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