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上接第4期封三)因为它们构成了一些真实的、物理性的、事实上的通道与状态,是感觉而非想象”(吉尔·德勒兹《感觉的逻辑》),我觉得,海涛作品中的那些无以言状的黑洞,仿佛是为所有断裂的、撕开的、扭曲的、纠缠的形象所准备的一个逃逸的通道,它可以吞噬或包容一切,也可以成为它们精神的家园。
推荐文章
透过西方艺术作品的风景意涵与体验研究
风景意涵
风景体验
西方艺术
园林设计
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是一种享受
艺术作品
哲学解读
自由
艺术作品哲学解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艺术作品
哲学解读
可能性
必要性
艺术家眼中的艺术品 ——打开艺术作品的褶层
艺术家
艺术作品
审美
艺术鉴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心象风景与精神的逃逸——海涛艺术作品读解
来源期刊 写作:高级版 学科 哲学
关键词 艺术作品 逃逸 精神 读解 风景 心象 德勒兹 通道
年,卷(期) 2015,(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F0002-F0002,F0003,F0004
页数 3页 分类号 B821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艺术作品
逃逸
精神
读解
风景
心象
德勒兹
通道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写作
双月刊
1002-7343
42-1088/H
16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珈山
38-63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110
总下载数(次)
19
总被引数(次)
442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