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真菌毒素污染是危害全球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真菌毒素通过结合极性物质形成隐蔽型毒素,在传统的分析检测中往往被忽略.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几种常见隐蔽型毒素的研究进展及近年的污染状况,并讨论了几种主要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以往关于多组分同时检测的研究表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是可用于多种真菌毒素及其隐蔽型日常监测的最有力的定量检测方法.由于研究表明隐蔽型真菌毒素往往与原型同时存在于食品中,并能水解而释放有毒的毒素原型,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对隐蔽型真菌毒素发生机制、分析方法、代谢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对保障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文章
隐蔽型真菌毒素的形成及降解方法的研究进展
真菌毒素降解
植物转化
微生物降解
隐蔽型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真菌毒素
毒理
检测
芯片
谷物及其制品中隐蔽型真菌毒素的污染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隐蔽型真茵毒素
谷物及其制品
污染
检测技术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研究进展
植物病原真菌
毒素
研究进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隐蔽型真菌毒素的主要类型与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化学) 学科
关键词 隐蔽型真菌毒素 食品安全 分析方法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年,卷(期) 2016,(3) 所属期刊栏目 述评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1-256
页数 6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60/N032015-002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娜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56 435 13.0 19.0
2 武爱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 8 1.0 2.0
3 谭洋岚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 2 1.0 1.0
4 朱闰月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0)
共引文献  (33)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2(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3(1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4(1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隐蔽型真菌毒素
食品安全
分析方法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科学(化学)
月刊
1674-7224
11-5838/O6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133
总下载数(次)
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