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针对氧化铟掺锡(ITO)透明导电加热膜存在的抗弯折能力差、升温速率慢、稳态温度低等问题,提出了1种结合龟裂模板和电镀工艺构筑柔性ITO/Au网格复合透明加热膜的方法.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仪、四探针测试系统和红外热成像仪等手段对比研究了ITO/Au网格复合膜与ITO薄膜光电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将Au网格与ITO薄膜复合可以在舍弃较小ITO薄膜透过率的情况下大幅降低ITO薄膜的面电阻,从而将其品质因数提高将近3倍;即使经过1 000次小半径弯折,ITO/Au网格复合膜的面电阻并未增加;在相同的加热电压下,ITO/Au网格复合膜的稳态温度显著高于ITO薄膜.相比于ITO薄膜,ITO/Au网格复合膜具有更优良的光电性能及电加热性能.
推荐文章
复合电镀法制备透射电镜试样
复合电镀
粉末颗粒
透射电镜试样
分子电镀法制备237Np核靶
分子电镀
237Np
核靶
沉积率
复合电镀法研制强化传热管的新工艺
传热管
复合镀
多孔表面
低温沉积ITO透明导电膜的研究
透明导电膜
ITO膜
磁控溅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电镀法制备基于龟裂网格模板的柔性ITO/Au网格复合透明加热膜
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 学科 物理学
关键词 透明导电薄膜 氧化铟掺锡/金网格复合膜 龟裂 电镀 柔性 加热
年,卷(期) 2017,(1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76-1880
页数 5页 分类号 O469
字数 400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2095-2783.2017.16.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鹏 东北师范大学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5 13 2.0 3.0
2 马剑钢 东北师范大学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6 5 2.0 2.0
3 徐海阳 东北师范大学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 34 3.0 5.0
4 薛小丹 东北师范大学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7)
共引文献  (1)
参考文献  (2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0)
  • 参考文献(9)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透明导电薄膜
氧化铟掺锡/金网格复合膜
龟裂
电镀
柔性
加热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科技论文
月刊
2095-2783
10-1033/N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00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942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14783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