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1925、1927、1948年,在民国时期的上海出现了三个《包法利夫人》中译本,译者分别是李劼人、李青崖和李健吾.仅二十余年之隔、产生于相似社会文化背景的这三个译本,它们有何区别,区别的原因何在,后续生命力又如何——由此番发问引向翻译主体论研究的几个核心命题:翻译何为、译者是谁、“我”与“他者”的对话.本文将借助“文本发生学”和“空间批评理论”等相关成果,在全球伦理和文明对话理念的关照下,展开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
推荐文章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和强弱
译者
主体性
哲学解释学
前理解
视界融合
从译者主体性浅析欧洲委员会翻译写作手册
译者主体性
欧洲委员会翻译写作手册
翻译实例
现实意义
中医英语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中医
中医英语翻译
译者主体性
从翻译过程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主体性
创造性叛逆
主体间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包法利”三部翻译文本——译者主体性研究
来源期刊 跨文化对话 学科
关键词 《包法利夫人》 译者主体 文本差异
年,卷(期) 2018,(1) 所属期刊栏目 论稿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1-131
页数 21页 分类号
字数 12384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5)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包法利夫人》
译者主体
文本差异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跨文化对话
半年刊
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5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6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