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接受理论中期待视野和意义空白的理论内涵,本文对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以及William John Bainbrigge Fletcher、Herbert Allen Giles、许渊冲、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许译采取注释方法或者结合直译、意译处理文化意象的翻译,这样即保留了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又阐释出文化意象的隐含含义,满足并拓展译语读者的经验视野,并尽量保留原诗文化意象的比喻特征或者转换修辞技巧,拓写原诗的意义空白和艺术魅力,丰富译语读者的审美体验,相较为最佳版本;2)四个译本存在文化意象翻译不当或者翻译错误问题,这是由民族历史、宗教信仰、思维模式、英汉语言特征、译者的主体性层面的差异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