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研究高速列车吸能元件平台力的不同配置对碰撞响应的影响,建立8编组列车一维碰撞动力学模型.对列车吸能元件的平台力进行配置,分别为所有列车吸能元件平台力均相等,列车吸能元件平台力从车头向车尾呈指数减小,列车吸能元件平台力从车头向车尾呈指数增大.对具有不同吸能元件平台力配置的列车碰撞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不同配置的列车吸能元件平台力对列车碰撞动力学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列车中间车吸能元件平台力小于或等于头车吸能元件平台力时易导致刚性碰撞,列车中间车吸能元件平台力大于头车吸能元件平台力时可避免车辆间的刚性碰撞,在不发生刚性碰撞的前提下,中间车吸能元件平台力与头车吸能元件平台力相差较小时,吸能效率较高,反之则吸能效率较低.
推荐文章
汽车碰撞事故缓冲吸能装置设计
碰撞事故
缓冲吸能
保险杠
磁流变液的汽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设计
振动与波
保险杠
磁流变液
缓冲吸能
碰撞
高速列车多边形多胞吸能管耐撞性分析与优化
高速列车
吸能结构
多胞管
多目标优化
地铁车辆列车碰撞吸能方案研究
A型铝合金地铁
碰撞吸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高速列车碰撞缓冲吸能平台力设计研究
来源期刊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学科 交通运输
关键词 高速列车 车体耐撞性 吸能元件 平台力配置
年,卷(期) 2019,(6) 所属期刊栏目 高速铁路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84-1390
页数 7页 分类号 U270.2
字数 343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9713/j.cnki.43-1423/u.2019.06.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许平 中南大学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0 491 11.0 21.0
2 姜士鸿 4 0 0.0 0.0
3 闫凯波 中南大学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3 1.0 1.0
4 陆思思 中南大学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3 1.0 1.0
5 张芳瑶 中南大学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18)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高速列车
车体耐撞性
吸能元件
平台力配置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月刊
1672-7029
43-1423/U
大16开
长沙市韶山南路22号
42-59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239
总下载数(次)
13
总被引数(次)
26874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