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具有较强的生殖毒性、致突变和致畸作用.以ZEA适体为识别元件,构建了基于纳米金诱导聚集和银染放大的ZEA适体比色可视化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ZEA浓度在5~200 ng/mL范围内与体系的吸光度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2486+0.00046156x(R2=0.9902),最低检测限为5 ng/mL,且方法特异性良好.进一步通过银染作用将该方法的灵敏度提高了50倍.经对比,该方法对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与酶联免疫法基本一致,为食品中ZEA的快速检测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新策略.
推荐文章
玉米赤霉烯酮的生殖毒性研究进展
玉米赤霉烯酮
生殖毒性
作用机制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害及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
玉米赤霉烯酮
毒害
脱毒技术
基于生理药动学模型预测玉米赤霉烯酮在猪组织中的浓度
生理药动学模型
玉米赤霉烯酮
组织浓度
预测
醇洗法脱除玉米胚芽粕中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
玉米胚芽粕
玉米赤霉烯酮(ZEN)
醇洗
脱毒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核酸适体-纳米金银染放大的玉米赤霉烯酮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来源期刊 粮油食品科技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核酸适体 比色法 纳米金 银染放大
年,卷(期) 2020,(5) 所属期刊栏目 粮油真菌毒素控制与营养品质调控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17
页数 7页 分类号 TS207.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6210/j.cnki.1007-7561.2020.05.00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40)
共引文献  (32)
参考文献  (2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7(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9(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0(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1(22)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2(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3(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4(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玉米赤霉烯酮
核酸适体
比色法
纳米金
银染放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粮油食品科技
双月刊
1007-7561
11-3863/TS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1号
82-790
199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81
总下载数(次)
13
总被引数(次)
2002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