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高效薄层色谱系统地分析了云南沱茶的生化成分和脂溶性色素成分,并采用感官审评方法评定了沱茶滋味和色泽各项品质因子,对沱茶生化成分、脂溶性色素成分与沱茶滋味和色泽形成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沱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等是构成滋味浓度的特征因子,氨基酸,酚/氨值和酯型儿茶素/非酯型儿茶素值与配比是构成滋味醇度与爽度的特征因子.(叶绿素b+叶绿酸酯b)/胡萝卜素值和(叶绿素b+叶绿酸酯b)/(脱镁叶绿酸酯a+脱镁叶绿素a)的大小,能较合理地解释沱茶外形色泽、内质汤色、叶底色泽形成的化学实质.
推荐文章
不同萎凋工艺对白茶生化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白茶
萎凋工艺
生化成分
品质
诱导提高茶树EGCG含量过程对鲜叶品质生化成分的影响
诱导
茶树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
生化成分
原料差异对沱茶品质形成的影响
沱茶
品质形成
原料
连南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
茶树
种质资源
生化成分
多样性
广东连南县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沱茶生化成分与品质形成的关系
来源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沱茶 滋味 色泽 品质 生化成分
年,卷(期) 2005,(1) 所属期刊栏目 茶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3-56
页数 4页 分类号 S571.101
字数 305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7-1032.2005.01.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周跃斌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42 463 12.0 20.0
2 王坤波 10 163 6.0 10.0
4 徐仲溪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27 306 8.0 17.0
5 高代珍 湖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5 38 3.0 5.0
6 徐超富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5 22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10)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40)
二级引证文献  (81)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
2008(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9(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0(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1(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2(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3(1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4(1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5(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6(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沱茶
滋味
色泽
品质
生化成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007-1032
43-1257/S
大16开
长沙市芙蓉区湖南农业大学内
42-157
195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18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37061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