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编组站的到达列流特征主要与衔接方向数、各衔接方向的技术特征、编组站与始发终到客运枢纽站的距离及编组站布置图的类型等因素相关.选择京广和京沪线上的多个编组站,通过对其技术作业图表的统计分析,将编组站列流到达特征归纳为叠加型、互补型和主方向型到达列流3种类型,根据列流到达强度将全天分为繁忙、空闲和普通3个阶段,在此基础上,采用CurveExpert曲线拟合软件按方向别对各阶段的列流到达时间间隔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空闲期列流到达时间间隔的分布规律基本上符合Heat Capacity Model和Harris Model曲线拟合模型;普通期列流到达时间间隔分布规律基本符合Harris Model和Heat Capacity Model曲线拟合模型;繁忙期列流到达时间间隔分布规律主要符合Harris Model曲线拟合模型.
推荐文章
列车提速对编组站运营工作的影响研究
列车提速
编组站运营
协调程度
安全运营
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在编组站的应用
车号自动识别系统
编组站
追踪
提速干线上编组站到解系统匹配与协调关系的研究
运输组织
编组站
到解系统
排队论
工业编组站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工业编组站
管理信息系统
Client/Server模式
系统结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提速干线上编组站列车到达规律
来源期刊 中国铁道科学 学科 交通运输
关键词 提速干线 编组站 列流到达规律
年,卷(期) 2007,(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6-101
页数 6页 分类号 U291.412
字数 608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1-4632.2007.06.01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海鹰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59 718 16.0 25.0
2 张超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58 306 10.0 1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6)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9)
199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3(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提速干线
编组站
列流到达规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铁道科学
双月刊
1001-4632
11-2480/U
大16开
北京海淀区大柳树路2号
82-776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102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5568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