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从学习技术、学习计划、应试方法、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方法5个方面调查中学生学习认知适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于2004-09/2006-02在汕头完成.调查对象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维度:①重点与非重点学校.②性别.③年级.采用整群随机取样,以班级为样本,共计20个班,1 186人,其中男生584人,女生602人.对参与者进行学习认知因素测验,分析其学习认知适应及其影响因素.学习认知因素测验,该测验共50道题,包括学习技术、学习计划、应试方法、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方法5个分测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采用统一的记分方法,如:1~36题凡奇数题为正向题,选"a"计3分,选"b"计2分,选"c"计1分;凡偶数题为负向题,选"a"计1分,选"b"计2分,选"c"计3分.自编程序对结果进行统计,算出每个学生测试的原始分,再将原始分按常模换算表换算成标准分,再按常模等级表确定属于哪一个等级,进而转换成等级分.包括5个等级,"1"为差等,"2"为中下,"3"为中等,"4"为中上,"5"为优等.结果:1 186名中学生参加测试,收回有效问卷1 142份,占总数96.29%.①学习技术、学习计划、应试方法、听课方法4个维度在3分以下,4个因素与均值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仅有读书和记笔记方法1个因素在中等以上.②学校级别(区级、市级、省级)和年级差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对中学生学习认知适应各维度影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男女中学生学习认知适应的影响集中在学习计划、读书和记笔记方法2个方面(2.70±0.84,2.83±0.86;2.92±1.05,3.19±0.92,P<0.01).结论:中学生学习认知适应状态不佳,学校级别、年级和性别对中学生学习认知适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推荐文章
中学生学习动力适应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适应
学习动力
影响因素
中学生学习社会适应及其影响因素
中学生
学习社会适应
影响因素
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
初中生
高中生
学习适应性
学习环境
中学生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学生
抑郁
生活事件
调查研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学生学习认知适应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中学生 学习认知适应 影响因素
年,卷(期) 2007,(17) 所属期刊栏目 心理康复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319-3321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
字数 408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7.17.03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郑希付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06 1593 19.0 37.0
2 肖壮伟 汕头大学广东省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 28 130 7.0 9.0
3 隋雪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系 77 706 15.0 2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12)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学生
学习认知适应
影响因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