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德育视域中的隐性教育生成何以可能 隐性教育因其教育目的是隐蔽性与暗示性,与教育对象即学生的道德接受心理相符合,可以规避逆反心理,增进接受效果。隐性教育暗示可以将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起来,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无意识心理,激发人脑接受积极教育信息的潜能。也就是说在无怀疑无对抗无批判的条件下以及自然愉快的情境中施加教育影响,适应了学生独立意识,有利于防止学生逆反而顺利接受和认同教育影响。品德主要不是直接教会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学校影响学生道德成长,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是教师能够起道德表率作用的行为,二是学校的道德教育环境,
推荐文章
德育视域下隐性教育的情境创设研究
德育
隐性教育
情境教育
体验情境
创设要求
创设范式
德育中的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
班级管理
德育视域下隐性教育的情境创设研究
德育
隐性教育
情境教育
体验情境
创设要求
创设范式
从隐性教育的内涵解读德育的微妙性
隐性教育
德育
微妙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德育视域中的隐性教育生成研究
来源期刊 教育科学文摘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隐性教育 视域 德育 学生道德 无意识心理 道德表率作用 逆反心理 教育影响
年,卷(期) 2009,(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5-36
页数 2页 分类号 G641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彭小兰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11 130 5.0 11.0
2 童建军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57 240 8.0 1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隐性教育
视域
德育
学生道德
无意识心理
道德表率作用
逆反心理
教育影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教育科学文摘
季刊
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
出版文献量(篇)
4554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