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在n型si(100)衬底上制备(Li,Cu)掺杂ZnO薄膜,研究了室温下薄膜的结构、形貌和光致发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Li掺杂浓度的增加,可见光发光强度增加,可见光发射可能是源于单电离氧窄位到价带顶以及单电离氧空位到Li替位Zn(Lizn)受主跃迁的双重作用.与此类似,Cu掺杂ZnO薄膜黄绿光部分可能是源于单电离氧空位到价带顶以及单电离氧空位到Cu替位zn(CuZn)受主跃迁的双重作用.随着Cu掺杂量的增加,单电离氧空位到Cu替位Zn(CuZn)受主的跃迁起主导作用.
推荐文章
Cu掺杂ZnO薄膜的光学性质
ZnO:Cu薄膜
磁控溅射
密度泛函理论
结晶特性
光学性质
Cu掺杂ZnO薄膜光学性质的研究
薄膜
Cu掺杂ZnO
脉冲激光沉积
蓝光发射
Eu3+,Li+共掺杂ZnO薄膜结构与发光性质的研究
薄膜
脉冲激光沉积
X射线衍射
光致发光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Li,Cu)掺杂ZnO薄膜的发光性质
来源期刊 发光学报 学科 物理学
关键词 ZnO薄膜 (Li,Cu)掺杂 光致发光
年,卷(期) 2011,(3) 所属期刊栏目 材料合成及性能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45-250
页数 分类号 O472.3|O482.31
字数 320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88/fgxb20113203.024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小兵 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56 224 8.0 11.0
2 曾祥华 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57 143 6.0 10.0
3 施志明 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2 3 1.0 1.0
4 孟祥东 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5 5 2.0 2.0
5 陈宝 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6 50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7)
共引文献  (22)
参考文献  (2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4)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6(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7(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8(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9(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ZnO薄膜
(Li,Cu)掺杂
光致发光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发光学报
月刊
1000-7032
22-1116/O4
大16开
长春市东南湖大路16号
12-312
197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336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293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