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对菌株L1和XH1的混合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为混合菌发酵生物破乳剂的实际生产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响应面实验(RSM)的中心组合旋转设计方法(CCRD)针对混合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对模型乳状液进行破乳实验,以排油率作为发酵液破乳效能的评价标准.[结果]经模型的分析与验证,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种子液比例(L1∶XH1)为3∶2,葡萄糖投加时间为第4天,投加葡萄糖后再培养21 h,液体石蜡含量3.6%(体积比).[结论]与破乳菌XH1和L1单独培养相比,经混合培养后获得复合生物破乳剂具有投加量少、破乳接触时间短的优势.同时双株破乳菌复配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培养基中主要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减少了对底物的浪费.
推荐文章
鼠李糖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
鼠李糖脂
废弃油脂
菌株筛选
条件优化
内生菌HT5产生抗菌物质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内生菌HT5
抑菌物质
发酵培养基
发酵条件
优化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XH-1的发酵动力学
破乳剂产生菌
分批发酵
蛋白类破乳剂
发酵动力学
动力学模型
中生菌素产生菌发酵合成培养基的设计优化
中生菌素
合成培养基
设计
优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混合培养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
来源期刊 微生物学通报 学科
关键词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 混合发酵 条件优化 响应面法
年,卷(期) 2015,(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58-865
页数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9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马放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328 6124 38.0 64.0
2 刘畅 14 28 3.0 5.0
3 李旭 7 6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3)
共引文献  (50)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7)
二级引证文献  (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7(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9(9)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生物破乳剂产生菌
混合发酵
条件优化
响应面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微生物学通报
月刊
0253-2654
11-1996/Q
16开
北京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B401
2-817
197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00
总下载数(次)
30
总被引数(次)
6820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