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研究通过建立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浆中安替安吉肽浓度,并对静脉滴注7.5,15 mg/m2安替安吉肽后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利用棋盘法确定实验用的抗原包被浓度为1∶3 200,安替安吉肽单克隆抗体包被浓度为1∶64000,该方法在线性范围5~640 ng/mL内相关性良好,回归方程为y=0.369 31x-0.194 99(R2 =0.996 2),批内及批间精密度RSD值均小于8%,回收率为100.57% ~ 102.37%.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单次静脉滴注7.5,15 mg/m2安替安吉肽后AUC0-135和AUC0-150分别为(2 067.829±384.392),(9 858.611±804.555) ng/(L·min),AUC0-∞分别为(2 110.049±382.736),(9 953.023±785.602)ng/(L·min),Cmax分别为(22.581±6.957),(153.150±21.963) ng/mL,T1/2分别为(9.179±2.756),(7.553±0.366) min;实验表明,本测定方法灵敏准确,特异性强,适用于静脉滴注安替安吉肽后肿瘤患者血浆中安替安吉肽浓度的测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推荐文章
国产硫酸安普霉素药代动力学研究
硫酸安普霉素
微生物测定法
药代动力学
经皮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
药代动力学
影响因素
评价
蝙蝠葛碱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蝙蝠葛碱
药代动力学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环丙沙星在肺癌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环丙沙星
肺癌
肾损害
药代动力学
微生物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临床安替安吉肽方法学的建立及低剂量药代动力学研究
来源期刊 药物生物技术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安替安吉肽 间接竞争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方法学 临床 药代动力学
年,卷(期) 2016,(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4-237
页数 4页 分类号 Q516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徐寒梅 77 186 7.0 11.0
2 王鹏举 1 0 0.0 0.0
3 陈永伟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3)
共引文献  (14)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安替安吉肽
间接竞争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方法学
临床
药代动力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药物生物技术
双月刊
1005-8915
32-1488/R
16开
南京童家巷24号
28-243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85
总下载数(次)
2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