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CDC-16型道岔捣固车为例,建立道岔捣固车起道时道岔的受力模型,计算道岔捣固车在岔区不同枕位采用不同起道作业方式所需的起道力,并分析不同起道方式对钢轨、岔枕和扣件的影响,进而从轨道结构受力的角度提出合理的起道方案.研究表明:道岔捣固车的起道力、道岔的受力和变形均随着起道量的增大而增大;在道岔的转辙器、连接部分和岔后短岔枕区域采用正线起道方式即可完成起道作业;单次起道量为50mm时,在辙叉区域应使用三轨起道方式,而在岔枕最长的分岔区域必须使用人工辅助起道;单次起道量为30mm时,在辙叉区域和分岔区域均可采用三轨起道方式;采用较小的单次起道量虽然可以缓解道岔捣固车作业能力和轨道部件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但作业效率较低,因此,单次起道量以15~30 mm为宜.
推荐文章
CDC-16道岔捣固车作业装置快速起复思路构架
CDC-16道岔捣固车作业装置
快速起复
故障排除
延点
作业系统
捣固车捣固装置提升油缸故障处理
捣固装置
计划保养
漏油故障
处理技术
利用道岔大机捣固处理道岔晃车利与弊
道岔
大机捣固
捣固车作业
捣固机作业对岔枕受力影响的研究
混凝土岔枕
挠度
弯矩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道岔捣固车起道作业对道岔受力和变形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铁道科学 学科 交通运输
关键词 道岔捣固车 起道力 起道方式 道岔 受力 变形
年,卷(期) 2016,(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16
页数 9页 分类号 U216.425
字数 506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4632.2016.05.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荣山 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10 742 15.0 20.0
2 刘学毅 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39 1947 20.0 37.0
3 曹世豪 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1 157 9.0 11.0
4 潘国瑞 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6 21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38)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道岔捣固车
起道力
起道方式
道岔
受力
变形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铁道科学
双月刊
1001-4632
11-2480/U
大16开
北京海淀区大柳树路2号
82-776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102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5568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