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基于药物设计的生物电子等排和拼合原理,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川芎嗪/查耳酮类杂合物(2~26),以期得到活性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二磷酸腺苷( ADP)和花生四烯酸( 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化合物8活性最强,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IC50=0.14 mmol/L)是川芎嗪的9.1倍,查耳酮的10.5倍;对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IC50=0.09 mmol/L)是川芎嗪的8.8倍,查耳酮的10.0倍,且略优于阿司匹林( IC50=0.15 mmol/L)。
推荐文章
川芎嗪氨类衍生物合成方法工艺优化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
川芎嗪氨类衍生物
合成
工艺优化
抗血小板聚集
川芎嗪氮上取代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
川芎嗪
川芎嗪1-N-氧化物
川芎嗪1,4-二氧化物
血小板聚集
电子密度
新型川芎嗪阿魏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川芎嗪阿魏酸衍生物
合成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川芎嗪/查耳酮类杂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来源期刊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川芎嗪 查耳酮 杂合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聚集 合成
年,卷(期) 2017,(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30
页数 8页 分类号 R914|R965
字数 830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665/j.issn.1000-5048.201701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奕华 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研究中心 134 948 16.0 23.0
2 周金培 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研究中心 58 429 12.0 18.0
3 黄张建 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研究中心 11 24 4.0 4.0
4 尹伟 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研究中心 3 4 2.0 2.0
5 康峰华 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研究中心 2 2 1.0 1.0
6 高洋 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研究中心 1 2 1.0 1.0
7 刘靖超 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研究中心 1 2 1.0 1.0
8 简琰琳 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研究中心 1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6)
共引文献  (29)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1)
196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2(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3(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川芎嗪
查耳酮
杂合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聚集
合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双月刊
1000-5048
32-1157/R
大16开
南京市童家巷24号28信箱
28-115
195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782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4375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