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人工智能刑事主体性判断,不能忽视其所生存的文化共同体的认同与接纳,而拘泥于个体意志自由本身,需建立"文化归属、本体意识、规范法益"递进式的认定进路.文化论层面,应当摈弃将人工智能完全视为人的奴仆的"人类中心主义"文化观,尝试构建一种伙伴型的"人—机器人"关系;本体论层面,对外界信息自我接受、储存、加工和转换的自学习能力,以及确立自我目标的行为能力,是人工智能成为刑事主体的关键要素;规范论层面,人工智能的刑罚能力取决于法体系对其法益的确认,以及人工智能法益意识的生长,这是一个"人—机器人"彼此互动的过程.当人工智能行为引发不法后果时,能够自担罪责的,可以承认其为独立的刑事主体;不能自担罪责的,由相关主体分担刑事风险.
推荐文章
海洋文化的学科主体性困境与建构
海洋文化
学科主体性
研究方法
理论体系
文化软实力
工程与工程主体性
工程
工程主体
工程主体性
自然
社会
论教科书评价的主体性特征
教科书评价
主体需要
主体性特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文化、本体与规范:论人工智能的刑事主体性
来源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学科 政治法律
关键词 社会文化 共同体法律观 责任能力 自学习 法益
年,卷(期) 2020,(6) 所属期刊栏目 人工智能·大数据法治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1-120
页数 10页 分类号 DF613
字数 1188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4-8425(s).2020.06.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三洋 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 2 0 0.0 0.0
2 商玉玺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3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2)
共引文献  (151)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4(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5(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6(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7(1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8(2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社会文化
共同体法律观
责任能力
自学习
法益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月刊
1674-8425
50-1205/T
重庆杨家坪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065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2115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