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前,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取向:一是要求学生理解作者的本意,一旦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教学预设,就会被视为理解不到位;二是以“诗无达诂”为宗旨,无论学生回答什么,都会得到教师的肯定.例如笔者曾听一位教师讲授卞之琳的《断章》,教师认为“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就相当于“你在走廊上看校园的风景,班主任在背后看你”.这样的解读让人啼笑皆非.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诗歌教学的“证明性”解读和“阐发性”解读——以《断章》为例
来源期刊 语文学习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21,(4) 所属期刊栏目 案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2-35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8468.2021.04.011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语文学习
月刊
1001-8468
31-1070/H
16开
上海永福路123号
4-253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72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324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