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干燥对油茶籽贮藏、加工和茶油质量极其重要.为了优化干燥工艺,降低干燥能耗,研究了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和自然干燥3种方法对油茶籽中油脂稳定性的影响,考察了温度和堆积密度对油茶籽干燥特性的作用规律,采用3种不同模型对油茶籽干燥过程进行拟合,建立了干燥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油茶籽适宜采用热风干燥,干燥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堆积密度的减小而增大;在40、55、70℃下,油茶籽干燥至相对安全储藏水分所需时间分别为20、15、13h;堆积密度为322、354、430、442kg/m3时,对应的干燥时间约为15、20、22、25h.常用的3种指数干燥模型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Page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油茶籽的热风干燥过程,所得理论值和试验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5.72%,说明该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油茶籽干燥过程中的干燥速率及水分含量.
推荐文章
热风—微波联合干燥油茶籽的工艺研究
油茶籽
热风—微波联合干燥
干燥时间
出油率
茶油品质
脂肪酸
油茶籽干燥工艺与设备研究
油茶籽
干燥工艺
烘干设备
空气能热风烘干机在油茶籽干燥中的应用
空气能热风烘干机
油茶籽
干燥
马铃薯片热风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
马铃薯片
热风干燥
干燥特性
动力学模型
Wang-Singh模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油茶籽的热风干燥特性及数学描述
来源期刊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油茶籽 干燥特性 数学模型
年,卷(期) 2010,(8)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6-120
页数 分类号 TS222
字数 319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0.08.02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吴雪辉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95 1633 23.0 37.0
2 张喜梅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 29 775 12.0 27.0
3 寇巧花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6 259 6.0 6.0
4 李丽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12 270 7.0 12.0
5 李昌宝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5 195 5.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58)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7)
同被引文献  (131)
二级引证文献  (21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8)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1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4(2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4)
2015(28)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4)
2016(3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1)
2017(3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6)
2018(3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3)
2019(3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1)
2020(1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7)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油茶籽
干燥特性
数学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月刊
1000-565X
44-1251/T
大16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华南理工大学内
46-174
195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648
总下载数(次)
17
总被引数(次)
7504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