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不管是哪一种版本的教参,对《桃花源记》这篇课文的理解都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表达了作者和当时广大人民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二是客观地反映了人民大众想摆脱压迫和剥削的要求.然而,《桃花源记》仅仅只表达了这些吗?苏轼曾这样赞美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既然古人已经道破,那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解读《桃花源记》时是不是就不能只见"癯"而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桃花源记》的四重境界
来源期刊 语文教学通讯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桃花源记 人民大众 美好愿望 陶渊明 战争 苏轼 求和 课文 解读 教参
年,卷(期) 2013,(1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1-53
页数 3页 分类号 G634.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夏艺 2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桃花源记
人民大众
美好愿望
陶渊明
战争
苏轼
求和
课文
解读
教参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
月刊
1004-6097
14-1017/G4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西收投语文报信箱《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835
总下载数(次)
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