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畜牧兽医杂志       
摘要:
以红茂草为研究对象,在单因素水平筛选测定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其提取工艺.提取物采用Diamonsil C18(4.6 mm×150mm,1.8μm)色谱柱为固定相,甲醇-0.2%磷酸(65:35,v/v)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并对提取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以大肠埃希氏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供试菌,进行体外抑菌活性研究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红茂草中黄酮类化合物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5 mL/g、超声时间35 min、回流时间2.5h、乙醇体积分数65%,在此工艺下红茂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2.60%,HPLC检测重现性好;其提取物对大肠埃希氏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28 g/mL和0.20 g/mL,MBC为0.26 g/mL和0.10 g/mL,IC50为0.2162 g/mL和0.1805g/mL,在透射电镜下观察抑菌效果显著.研究表明,响应面法对红茂草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的优化比较合理.
推荐文章
光皮木瓜中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的研究
光皮木瓜
黄酮类物质
浸提法
提取工艺
山楂籽中黄酮类化合物最佳提取工艺
山楂籽
黄酮类化合物
最佳提取工艺
微波提取仙人掌中黄酮类物质试验研究
仙人掌
总黄酮
微波
提取
沙棘果渣中黄酮类化合物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沙棘
黄酮类化合物
正交试验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红茂草中黄酮类提取工艺优化及体外抑菌研究
来源期刊 畜牧兽医杂志 学科
关键词 响应面法 红茂草 黄酮类化合物
年,卷(期) 2016,(1) 所属期刊栏目 试验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12
页数 9页 分类号 S859.7999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廷璞 天水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 116 1057 15.0 28.0
2 赵强 天水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 39 70 4.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0)
共引文献  (73)
参考文献  (2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24)
二级引证文献  (3)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1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1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1(1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2(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响应面法
红茂草
黄酮类化合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畜牧兽医杂志
双月刊
1004-6704
61-1085/S
大16开
1982-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807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1377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