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P.27有这样一段话: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和受精作用的过程,发现“成对遗传因子(后来称为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由此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材认为萨顿的推断是类比推理的结果.尽管郑春和老师在《生物学通报》2010年第5期发表的《萨顿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推理方式》一文对此作了纠正[1],但由于教材中科学方法论知识的不足和科学史素材的缺失,不足以消除广大教师心中的疑惑.笔者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对类比推理和共变法进行辨析,并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澄清萨顿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使用的推理方法是共变法.
推荐文章
如何判断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遗传系谱
常染色体
X染色体
统计数据
实验探究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
染色体
基因
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教学设计
简单重复序列(AAG)5在百萨偃麦草染色体上的分布
简单重复序列
百萨偃麦草
荧光原位杂交(FISH)
牦牛2个α-珠蛋白基因在染色体上排列顺序的确定
牦牛
α-珠蛋白基因间区域
α1-珠蛋白基因
α2-珠蛋白基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萨顿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推理方法
来源期刊 中学生物教学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16,(4) 所属期刊栏目 教学链接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1-52
页数 2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2)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学生物教学
月刊
1005-2259
61-1256/G4
16开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陕西师范大学校内
52-124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792
总下载数(次)
11
总被引数(次)
420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