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硅因其理论容量高、资源丰富以及对环境友好等优点,成为最有应用前景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由于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昂,使得纳米级硅材料的制备受到限制.采用镁粉和气相二氧化硅作为还原剂和硅源,并在制备过程中巧妙地引入氯化钠作为吸热剂用以吸收镁热还原过程放出的热量,成功制备出平均粒径约25 nm的纳米硅,纳米硅的收率达82%.所制备的纳米硅晶粒细小,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首次脱锂比容量超过1875 mAh·g-1,首次库伦效率高达85%.以0.6 A·g-1电流密度循环50次后,脱锂比容量仍可保持1007 mAh·g-1.
推荐文章
负载银中空纳米碳纤维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同轴静电纺丝
纳米碳纤维
超级电容器
新型纳米复合电池材料的组织及其电化学性能
铁氰化钴
石墨烯
纳米复合物
电池
硅/石墨烯基自支撑薄膜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石墨烯
Si纳米颗粒
复合薄膜
自支撑
锂离子电池
高温氢还原法制备纳米硅/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锂离子电池
石墨烯
纳米硅粉
高温氢还原法
电池容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氯化钠吸热条件下的纳米硅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来源期刊 电子元件与材料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纳米硅 氯化钠吸热剂 镁热还原法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年,卷(期) 2018,(5) 所属期刊栏目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题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9-34
页数 6页 分类号 TM912
字数 439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4106/j.cnki.1001-2028.2018.05.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梁逵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2 147 8.0 11.0
2 阳海林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 3 1.0 1.0
3 杜建龙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 3 1.0 1.0
4 廖星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4)
参考文献  (2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6)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8)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纳米硅
氯化钠吸热剂
镁热还原法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电子元件与材料
月刊
1001-2028
51-1241/TN
大16开
成都市一环路东二段8号宏明商厦702室
62-36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158
总下载数(次)
16
总被引数(次)
3175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