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全面性课堂教学是实现中小学人才培养目标最主要的途径,由此出发,生态课堂的出发点与终极目标应指向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要面向所有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而不仅仅是关注少数精英学生的发展。二、多样性从外在表现形态来看,生态课堂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构成生态课堂系统的各个生态因子异质、多元方面,相互之间差异较大,即每个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同,每个学生的文化背景与认知基础参差不齐,且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方式、课堂氛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各具特色。因此,由上述因子交织而成的生态课堂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三、人文性与传统课堂相比较,生态课堂更多地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与教学环境和谐共生的理想教学状态,即不再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要以“情景对话式教学”取代“银行储蓄式教学”,提高所有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整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创设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和谐发展,其核心指向师生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提升。四、生成性依据教育生态学的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衡原理,生态课堂的目标指向是生态平衡,而生态失衡是生态课堂的常态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由此,生态课堂的生成性即是指生态课堂总是处于“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一个独立的微观生态系统,课堂中的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发生变化,都会引起整个课堂生态系统的变化。基于课堂生态的生成性,不能用单一化的、统一化的标准来评价生态课堂的建设与发展。——摘自《教育探索》(哈尔滨),2017.6.46~48关注多元灵活生成,构建动态的生态课堂唐红艳学生作为课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