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希望的原理》是布洛赫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但是它的大量篇幅不仅包含浓重的文学性描述,甚至不乏粗俗的断语,以至于成为一部散文似的哲学著作;更为重要的是,这部著作的核心概念——"希望"与欧洲文学之间有着难以割裂的密切联系,这不仅表现在布洛赫本人对表现主义的亲近和辩护中,表现在表现主义文学本身与哲学认识论的互文关系之中,同样还表现在布洛赫对文学的一般性见解之中。本文从梳理《希望的原理》的语言模式出发,深入探究布洛赫的哲学写作与现代意义上的表现主义之间的关联,以及他的核心概念与包括童话和通俗小说在内的文学传统之间的深刻契合,以期通过文学解读的路径,达到对这部独特的哲学著作的理解和评价。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希望的原理》:一个哲学文本的文学解读
来源期刊 外国美学 学科 哲学
关键词 《希望的原理》 希望 文学解读
年,卷(期) 2019,(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7-190
页数 14页 分类号 B516.59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廖恒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13 2 1.0 1.0
2 邓建华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7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希望的原理》
希望
文学解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外国美学
半年刊
16开
北京市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46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17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