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研究铜、铝作为银薄膜的缓冲层对银薄膜的光电学性质的影响.利用热蒸发技术在BK-7玻璃基底上沉积Ag(220 nm) /Al(20 nm)和Ag(220 nm)/Cu(20 nm)薄膜,沉积薄膜在温度为400、500 ℃的大气条件下退火处理1 h.样品的表面形貌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光学和电学性质分别用分光光度计和van der Pauw方法测量.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同等条件下制备的纯银薄膜,附加缓冲层大大提高了退火态薄膜的光电性质,改善了银薄膜的热稳定性.不同的缓冲层对银薄膜光电性质影响程度不同:在同一退火温度下,在可见光谱区域,Ag/Al薄膜的反射率大于Ag/Cu薄膜;Ag/Cu薄膜的电阻率ρ小于Ag/Al薄膜,且在退火温度为500 ℃时Ag/Cu薄膜的ρ最小.
推荐文章
缓冲层对Fe3O4薄膜的结构与电磁性能影响
Fe3O4薄膜
缓冲层
巨磁电阻效应
电磁性能
缓冲层对AZO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
AZO薄膜
外延技术
缓冲层
铜锌锡硫薄膜太阳能电池吸收层的银掺杂
铜锌锡硫
吸收层
银掺杂
光电化学测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缓冲层对银薄膜光电特性的影响
来源期刊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物理学
关键词 银薄膜 缓冲层 光电学性质
年,卷(期) 2008,(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3-46,49
页数 5页 分类号 O484
字数 3324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林永钟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 13 97 4.0 9.0
2 林丽梅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 28 139 8.0 11.0
3 赖发春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 37 216 8.0 13.0
4 吕晶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 1 1 1.0 1.0
5 林少颜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 1 1 1.0 1.0
6 吴小春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 2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12)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银薄膜
缓冲层
光电学性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000-5277
35-1074/N
大16开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
34-43
195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742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1489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