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根据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和特点,将当今市场上普洱茶归为3种类型:湿热作用陈化型(S型,属非微生物后发酵型普洱茶)、渥堆微生物发酵型(W型,属真菌、酵母菌、细菌综合后发酵型普洱茶)、仓储微生物发酵型(CW型,属真茵主导发酵型).对市场取得的3组不同类型普洱茶的茶汤pH值、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茶色素、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香气组分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比较了3种类型普洱茶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类型普洱茶的氨基酸、茶多酚、茶色素含量及香气组分等品质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酸性强度为:S型>W型>CW型;游离氨基酸总量为:S型>CW型>W型,S型与CW型和W型差异显著;茶氨酸指标可用来检验识别是否有大量的微生物参与普洱茶的品质形成过程;3种类型普洱茶茶多酚含量变化趋势为:S型>CW型>W型;发酵程度:W型>CW型>S型;3种类型普洱茶茶色素含量差异显著;3种类型的25种普洱茶中共检出并鉴定了147种挥发性成分,包含了人们所描述的如木香、蘑菇泥土香、薄荷樟脑香等各种代表性普洱茶香韵的化学组分;3组不同类型普洱茶的香气组分具有显著差异.结果验证了"3种类型普洱茶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推荐文章
不同仓储地区普洱茶品质差异研究
普洱茶
仓储
感官品质
内含成分
地区
黔湄系列品种与云南大叶种所制普洱茶的比较分析
黔湄系列
普洱茶
氨基酸
茶多酚
六堡茶与普洱茶的比较
六堡茶
普洱茶
制作工艺
理化
比较
普洱茶机械化生产及数控发酵的品质研究
普洱熟茶
机械化
气相色谱-质谱法
电子鼻
数控发酵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三种类型普洱茶风味品质比较分析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茶叶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普洱茶 风味品质 分类鉴定 加工类型
年,卷(期) 2008,(11) 所属期刊栏目 第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6
页数 3页 分类号 S5
字数 398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3150.2008.11.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勤晋 西南大学食品学院 29 177 8.0 12.0
2 周红杰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 121 1758 21.0 38.0
3 陈文品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叶科学系 37 191 9.0 12.0
4 胡皓鸣 1 13 1.0 1.0
5 刘刚 1 1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24)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64)
二级引证文献  (23)
1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2(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7)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普洱茶
风味品质
分类鉴定
加工类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茶叶
月刊
1000-3150
33-1117/S
16开
浙江省杭州市梅灵南路9号
32-34
197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487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12212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