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联邦德国“康斯坦学派”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它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关注读者及阅读接受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研究中关注作家、作品的局限,超越前人引入了读者的要素,其核心是把文学观念由作者——作品转到了读者——作品,突出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强调文学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如果在作者——作品——读者链条中,让读者成为空白,那么作品的审美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推荐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文本阅读
实际问题
重要意义
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细读
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细读
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文本审美探析
中学语文
文本
审美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接受美学与语文教学文本诠释
来源期刊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文本诠释 语文教学 文学观念 60年代 联邦德国 实践活动 阅读接受
年,卷(期) 2008,(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32
页数 3页 分类号 G633.3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谢梅枝 2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接受美学”
文本诠释
语文教学
文学观念
60年代
联邦德国
实践活动
阅读接受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月刊
1008-8024
37-1333/G4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1号行政办公楼
24-151
出版文献量(篇)
16058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