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G.Lakoff和M.Johnson第一次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提出了隐喻概念.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形式,从此引起了心理学的广泛关注.感知觉、思维、想象通过隐喻有效地反映客观世界,儿童隐喻理解发展的研究对儿童认知规律的了解、认知思维的培养等方面有所裨益.研究发现,受知识经验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儿童的隐喻理解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1)儿童隐喻理解具有表面性,他们理解隐喻只停留在理解隐喻表面义水平,很难准确理解隐喻的隐喻义.(2)儿童的隐喻理解发展与思维水平发展相适应,隐喻理解具有阶段性.(3)儿童的隐喻理解具有不稳定性,经常发生同一隐喻在一种环境下的理解和另一环境下的理解不一致的现象.(4)儿童的隐喻理解具有经验性,他们调动和利用所有的知识经验,来确定隐喻的意义所在.
推荐文章
学前听障儿童隐喻的加工及理解
学前听障儿童
隐喻加工/理解能力
语义知识水平
隐喻的常规度
基于合作机制的汉语名词性隐喻理解方法
合作
隐喻理解
自然语言理解
名词性隐喻理解的动态评价方法
隐喻理解
动态评价
多角度
结构相似
解释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小学儿童隐喻理解特征
来源期刊 嘉应学院学报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隐喻理解 表面性 阶段性 稳定性 经验性
年,卷(期) 2010,(4) 所属期刊栏目 其他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2-95
页数 分类号 G442
字数 475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642X.2010.04.01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运华 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44 193 8.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0)
共引文献  (125)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6)
197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7)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隐喻理解
表面性
阶段性
稳定性
经验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嘉应学院学报
双月刊
1006-642X
44-1602/Z
大16开
广东省梅州市梅子岗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109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878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