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对细菌型黄豆豆豉、黑豆豆豉、绿豆豆豉、豌豆豆豉、足豆豆豉、红豆豆豉和赤小豆豆豉的功能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7种豆豉的水分含量均在45%-55%的范围内;黄豆豆豉、黑豆豆豉、豌豆豆豉和绿豆豆豉具有较强纤溶酶和酰胺酶活性,其中黄豆豆豉的纤溶酶和酰胺酶活力最高,分别为(149.07±6.63) IU/g和(120.07±0.39) U/g;7种豆豉都具有一定[DPPH·]清除能力,清除能力大小为黄豆豆豉>黑豆豆豉>绿豆豆豉>豌豆豆豉>足豆豆豉>红豆豆豉>赤小豆豆豉,黄豆豆豉[DPPH·]清除率达到(98.14±1.O1)%;不同豆豉的酸可溶性多肽含量差异较大,黄豆豆豉为(82.79±3.14) mg/g,豌豆豆豉为(42.63±1.17)mg/g,其它5种豆豉的多肽含量均在25-29 mg/g之间;黄豆豆豉、黑豆豆豉、绿豆豆豉和豌豆豆豉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达到了(38.89±2.27) mg/g、(32.91±1.13) mg/g、(27.80±0.79) mg/g和(34.12±1.57) mg/g,而其它3种豆豉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仅为黄豆豆豉的1/2左右.功能性成分分析表明,黄豆是制备细菌型豆豉的最适原料.
推荐文章
细菌型黑豆豆豉发酵工艺及其功能性成分研究
黑豆
豆豉
发酵工艺
功能性成分
葡萄籽的功能性成分分析
葡萄籽
功能性
成分
山楂功能性成分分析及检测方法
山楂
黄酮类化合物
三萜类化合物
原花青素
有机酸
检测方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豆类细菌型豆豉的功能性成分分析
来源期刊 生物技术通报 学科
关键词 豆豉 功能性成分 分析
年,卷(期) 2014,(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6-170
页数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胜远 韩山师范学院生物学系 31 165 7.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7)
共引文献  (190)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7)
二级引证文献  (12)
195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6(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豆豉
功能性成分
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物技术通报
月刊
1002-5464
11-2396/Q
大16开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18-92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180
总下载数(次)
42
总被引数(次)
5396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