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研究了Cu/Sn3.8Ag0.7Cu/Cu一维焊点在电流密度为5×103A/cm2、环境温度为100℃作用下晶须的生长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通电300 h后,在Cu/Sn3.8Ag0.7Cu/Cu焊点的阳极界面出现了一些小丘,而在焊点的阴极出现了一些裂纹;通电500 h后,焊点阴极界面的裂纹进一步扩展,而且在裂纹处发现了大量纤维状Sn晶须,其长度超过10μm;继续通电达到700 h后,Sn晶须的数量没有增加,同时停止生长。由于电迁移的作用,金属原子在电子风力的作用下由焊点的阴极向阳极进行了扩散迁移,进而在阴极处形成裂纹。随着裂纹逐渐扩展,导致该区域处的电流密度急剧增大,焦耳热聚集效应明显,为了释放应力,形成了纤维状的晶须。
推荐文章
液相体系晶须生长机理:拓展的ACP机制
负离子配位多面体生长基元模型
晶须生长机理
一维方向联结优势
拓展的ACP机制
晶体生产机理
宇航用元器件锡晶须生长研究
航用元器件
锡晶须
失效模式
生长机理
减缓
检测方法
焦耳热效应和矿物质对煤导电性的影响
导电性
焦耳热
矿物质
堆密度
碱式硫酸镁晶须生长机制研究进展
碱式硫酸镁
晶须
生长机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焦耳热效应引发的晶须生长机理研究
来源期刊 电子元件与材料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焦耳热 电迁移 晶须 应力释放 无铅焊点 电流密度
年,卷(期) 2015,(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与试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4-77
页数 4页 分类号 TN604
字数 272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4106/j.cnki.1001-2028.2015.06.01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曹立强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20 100 4.0 9.0
2 朱承治 43 275 8.0 16.0
3 何洪文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2 7 1.0 2.0
4 聂京凯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8)
共引文献  (6)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5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5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5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9(7)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焦耳热
电迁移
晶须
应力释放
无铅焊点
电流密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电子元件与材料
月刊
1001-2028
51-1241/TN
大16开
成都市一环路东二段8号宏明商厦702室
62-36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158
总下载数(次)
16
总被引数(次)
3175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