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首先理论推导曲线线路上受压连挂车钩准静态水平转角的计算公式;然后采用SIMPACK软件和子结构法建立双机重联牵引重载列车电制侧向过岔动力学模型,其中4组钩缓装置模型含有钩尾“曲面—曲面”接触摩擦单元、非线性迟滞特性缓冲器单元和扁销止挡单元,道岔侧向线路简化为不考虑转辙区和辙岔区钢轨型面变化的S形曲线,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的一致性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最后以重载列车侧向通过12号道岔为例,研究机车电制级位、车钩钩尾弧面摩擦系数对重载机车和车钩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较大的电制力作用下,实际动态车钩转角相比其准静态数值会明显增大;重载机车电制侧向过岔时,其安全性指标和车钩转角随电制级位的提高而增大,随车钩钩尾弧面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电制级位应控制在80%以下,摩擦系数控制在0.20~0.30范围为宜.
推荐文章
CQ型重载车钩
重载列车
澳大利亚
车钩
结构
作用原理
疲劳试验
车钩箱位置误差对重载机车动态性能的影响
重载机车
动态性能
几何偏差
钩缓系统
关于机车车辆车钩缓冲装置的选型分析
机车车辆
钩缓装置
选型
分析
重载机车钩缓装置建模及承压行为
钩缓装置
建模
运行行为
重载机车
动力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电制侧向过岔时重载机车及车钩的动态特性
来源期刊 中国铁道科学 学科 交通运输
关键词 重载机车 钩缓装置 侧向过岔 电制级位 车钩转角
年,卷(期) 2019,(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5-102
页数 8页 分类号 U260.34
字数 578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4632.2019.04.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志超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 17 92 5.0 9.0
2 李谷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 15 62 5.0 7.0
3 储高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 15 80 5.0 8.0
4 祖宏林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 16 97 6.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0)
共引文献  (14)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3(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重载机车
钩缓装置
侧向过岔
电制级位
车钩转角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铁道科学
双月刊
1001-4632
11-2480/U
大16开
北京海淀区大柳树路2号
82-776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102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5568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