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后摇滚起源于20世纪末,如今在我国开始显现出流行趋势,并在诸多方面都显现出超越摇滚乐的特质。作为一种声音文本,它追求对纯粹声音的呈现,体现出物质性;作为一种表演文本,它体现出临场性。得益于音乐酒吧等演出场所近年来的广泛兴起,后摇滚较摇滚乐获得了更多民间化的文化空间。而在现象层面,后摇滚具有“反浪漫化”的特征,一方面它试图将纯粹声音还给音乐的“去文学化”的努力,另一方面它打破了以往以人声作为表演中心的状态,使得音乐内部各环节得以平等共存。最终,在被作为纯粹声音形式的观众临场体验中,后摇滚打破了线性时间中旋律的连续性与间断性而成为“声音的拼贴画”。在这个意义上,后摇滚的文化政治意义就在于保持个体独一性的前提下对公共的参与,并完成对群体身份的重构。同时后摇滚借力于摇滚内部批判而产生,尽管它尝试颠覆摇滚既有框架,但仍需警惕它由于自身无法逾越的历史结构而落入与摇滚乐同样的生命轨迹。
推荐文章
利用冗余信息消除触觉临场感的通信时延
触觉临场感
通信时延
冗余技术
一种具有力觉触觉临场感的主从机器人装配作业平台
力觉临场感
触觉临场感
主从机器人
PUMA
基于随机共振的力觉临场感主从遥控系统
力觉临场感
随机共振
信噪比
机器人触觉临场感系统研究
机器人
临场感
遥操作
触觉反馈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从临场感到独一性联合——何为后摇滚之“后”
来源期刊 文化研究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后摇滚 去文学化 反浪漫 群体身份
年,卷(期) 2019,(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3-270
页数 18页 分类号 G63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韩尚蓉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8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后摇滚
去文学化
反浪漫
群体身份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文化研究
季刊
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华龙大厦B座1605室社会科
2-2985
200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91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83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