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是由格拉泽和施特劳斯于1967年提出的一种从资料中建立理论的研究方法,目的是“从经验资料中生成理论,而不只是描述和解释研究现象,或针对被研究者的叙事结构、话语特征或生活史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扎根理论开展研究,一方面是由研究问题决定的,教师是否参与社会服务与自身的先前经验、信念体系、外部环境等密切相关,且这些要素以复杂的方式共同作用,扎根理论强调基于资料、自下而上地抽象出概念和理论的路径更适合于获得教师的内心体验,生成的理论更具有生命力;另一方面,笔者均为高校教师,既参与过社会服务,也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产生过困惑,而扎根理论对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来说都具有行动指导意义,研究过程有利于双方不断反思自身行动及行动意义。
推荐文章
强化高校教师社会服务,拓宽提高教学质量途径
高校教师
社会服务
教学质量
提升高校体育的社会服务价值研究
高校体育
社会服务
可行性
制约因素
社会学意义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社会化
功能论
符号互动论
冲突论
基于岗位设置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
岗位设置
高校教师
分类管理
人力资源改革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决策机制--一个基于扎根理论的解释框架
来源期刊 高教文摘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扎根理论 话语特征 生成理论 信念体系 自身行动 内心体验 解释框架
年,卷(期) 2020,(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21
页数 5页 分类号 G64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高校教师
扎根理论
话语特征
生成理论
信念体系
自身行动
内心体验
解释框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教文摘
月刊
江苏省南京市孝陵卫街200号南京理工大学
出版文献量(篇)
702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