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传统逆运动学求解主要从逆运动学方程出发,基于一定的数学理论推导,不能完全实现计算机程序化,且精度与计算效率较低;为改善这一缺陷,基于机器人正向运动学方程,借助MATLAB工具,使用蒙特卡洛法仿真分析出PUMA560机器人的工作空间,任取一点末端执行器位姿作为逆运动学求解的已知位姿矩阵T,结合差分粒子群仿生智能算法作为逆运动学求解的主要理论算法.将计算出的旋转关节变量θ1~θ6代入正运动学方程,得出末端位姿矩阵Tˉ;通过计算分析T与Tˉ 相关角度误差,两矩阵所对应的位置向量与姿态向量误差精度为0.001数量级,完全满足目前机器人定位要求.基于差分粒子群理论的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方法计算收敛速度更快,能高度实现计算机程序化,误差精度高,提高计算效率.
推荐文章
机器人逆运动学差分自适应混沌粒子群求解
逆运动学
混沌粒子群
差分算法
多子群分层
CMAC在仿人机器人逆运动学计算中的应用
逆运动学计算
小脑模型神经网络
叠加处理法
逆建模
基于MATLAB的6R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分析
6R机器人
逆运动学
反变换法
最短行程
关节运动同向
双足机器人逆运动学的模糊自适应算法
双足机器人
逆运动学
自适应模糊控制
雅可比矩阵
调节参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差分粒子群算法在PUMA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中的应用
来源期刊 软件导刊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正运动学 差分粒子群算法 收敛速度 位姿矩阵 逆运动学解
年,卷(期) 2020,(4) 所属期刊栏目 软件设计、开发与应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3-207
页数 5页 分类号 TP319
字数 495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907/rjdk.19172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袁锐波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66 343 9.0 16.0
2 汪院林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4 0 0.0 0.0
3 袁安华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4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4)
共引文献  (176)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7(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正运动学
差分粒子群算法
收敛速度
位姿矩阵
逆运动学解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软件导刊
月刊
1672-7800
42-1671/TP
16开
湖北省武汉市
38-431
200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809
总下载数(次)
57
总被引数(次)
3038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