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多孔硅在室温下发出光致荧光展现了硅用作光电子材料和显示技术材料的前景.掺入希土元素可以改善硅的发光性能.本文首次报道多孔硅掺希土的一种新的电化学掺杂方法--恒电位电解,和一种希土硝酸盐-支持电解质-有机溶剂的新电解体系.这一方法和体系的特点是通过采用适当外加电压来控制电解产物,提高掺入的希土浓度,提高发光强度;同时可避免析出使发光不稳定的产物,提高发光稳定性.优化了阳极氧化制备多孔硅的条件和阴极还原制备掺镨多孔硅的条件(镨化合物浓度、溶剂、离子强度、电解电压、时间),获得了光致发光强度高于多孔硅的掺镨多孔硅,并讨论了多孔硅和掺镨多孔硅的光致发光机制.
推荐文章
多孔硅的能带变化及光致发光的研究
多孔硅
退火
量子限制模型
HNO3处理多孔硅高效发光的研究
多孔硅
光致发光
HNO3
硝酸银水溶液处理新生多孔硅的研究
多孔硅
光致荧光
自组装
银纳米岛
富纳米硅氮化硅薄膜光致发光机制
纳米硅
氮化硅薄膜
光致发光
发光机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多孔硅和掺镨多孔硅的光致发光
来源期刊 无机化学学报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多孔硅 掺镨多孔硅 恒电位电解 光致发光
年,卷(期) 1999,(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9-34
页数 6页 分类号 O613.72|O646.51
字数 331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1-4861.1999.01.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黄伟国 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 13 113 6.0 10.0
2 龚孟濂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42 706 13.0 26.0
3 石建新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30 303 9.0 17.0
4 曾春莲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28 98 6.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7)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多孔硅
掺镨多孔硅
恒电位电解
光致发光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无机化学学报
月刊
1001-4861
32-1185/O6
大16开
南京市南京大学化学楼
28-133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424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5779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