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使用90%N2稀释的SiH4与O2作为前驱气体,利用微波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ECR-CVD)方法制备了非晶氮氧化硅薄膜(a-SiOxNy).红外吸收光谱的结果表明,a-SiOxNy薄膜主要由Si-O-Si和Si-N键的两相结构组成,在存在氧流量的情形下,薄膜主要成分是SiOx相,而在无氧流量的情形下,薄膜则主要是SiNx相.使用5.65eV的紫外光激发,发现SiOxNy薄膜出现了位于460nm的光致蓝光主峰,且其发光强度随着氧流量的降低而显著增强.根据缺陷态发光中心和SiNx蓝光发射能隙态模型,讨论了其发光机理,认为在低N含量时,蓝光发射是由于SiOx中的氧空位缺陷引起的;在高N含量时,蓝光发射强度的大幅度增强是由于SiNx的缺陷态中电子和空穴的辐射复合引起的.
推荐文章
ECR-CVD法制备BN薄膜
电子回旋共振
cBN
薄膜
用ECR-CVD方法制备SiO2薄膜
电子回旋共振
化学汽相沉积
氧化硅
薄膜
ECR-CVD法制备的a-C:F:H薄膜在 N2气氛中的热退火研究
电子回旋共振化学气相沉积
红外吸收光谱
热退火
光学带隙
非晶SiOxNy薄膜的发光特性研究
非晶
薄膜
光致发光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ECR-CVD制备的非晶SiOxNy薄膜的光致蓝光发射
来源期刊 物理学报 学科 物理学
关键词 ECR-CVD,红外吸收光谱 非晶氮化硅薄膜,光致发光
年,卷(期) 2003,(5) 所属期刊栏目 物理学交叉学科及有关学科技术领域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87-1291
页数 5页 分类号 O4
字数 203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3290.2003.05.04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军 苏州大学物理系薄膜材料实验室 59 269 10.0 13.0
2 项苏留 苏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12 118 6.0 10.0
3 宁兆元 苏州大学物理系薄膜材料实验室 70 528 12.0 18.0
4 陆新华 苏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16 95 6.0 9.0
5 辛煜 苏州大学物理系薄膜材料实验室 38 176 8.0 10.0
6 许圣华 苏州大学物理系薄膜材料实验室 9 137 4.0 9.0
7 黄松 苏州大学物理系薄膜材料实验室 8 86 4.0 8.0
8 程珊华 苏州大学物理系薄膜材料实验室 30 347 11.0 1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17)
二级引证文献  (38)
200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09(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1(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3(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4(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5(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ECR-CVD,红外吸收光谱
非晶氮化硅薄膜,光致发光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物理学报
半月刊
1000-3290
11-1958/O4
大16开
北京603信箱
2-425
193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3474
总下载数(次)
35
总被引数(次)
17468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