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针对当前电容式微加速度计量程不高、开环模式非线性误差大的特点,根据力学理论和电路读出原理,并基于非线性特性中最大可测量加速度、初始工作点和吸合点与动定电极间距d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电容式微加速度计非线性模型.模型指出,随着输出电压的增加,可测量加速度近似成线性增加,在靠近最大可测量加速度αmax时斜率增大,其后随输出电压的增加而减小至吸合点;αmax由d和微结构梁弹性常数与质量之比λ决定,且d的作用优于λ;d在小于初始工作点时加速度计不能工作,该点由传感头参数η决定,且η的最佳取值范围为1×1019~2×1019,此时准静态条件下吸合点大于整个动电极行程的95%.该模型的提出对开环式加速度计的非线性误差纠正提供了理论支持,对加速度计的结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推荐文章
电容式微加速度计的噪声分析
MEMS
电容式微加速度计
噪声
电荷放大器
电容式微机械加速度计部分力学特性的分析
加速度计
挠度
应力
差动电容
时分复用数字闭环电容式微加速度计接口电路
电容式微加速度计
数字闭环
接口电路
Sigma Delta调制器
时分复用
电容式微加速度计结构的建模及仿真
电容式微加速度计
有限元分析
模态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电容式微加速度计开环模式的非线性模型
来源期刊 传感技术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电容式微加速度计 非线性模型 开环模式 输入输出特性曲线 最大可测加速度 初始工作点 吸合点
年,卷(期) 2007,(3) 所属期刊栏目 物理类传感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12-515
页数 4页 分类号 TN401
字数 266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4-1699.2007.03.00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谟华 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58 278 8.0 11.0
2 戴强 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6 26 3.0 5.0
3 王向展 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32 142 7.0 9.0
4 罗谦 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19 63 5.0 6.0
5 杨洪东 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8 20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22)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3)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电容式微加速度计
非线性模型
开环模式
输入输出特性曲线
最大可测加速度
初始工作点
吸合点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传感技术学报
月刊
1004-1699
32-1322/TN
大16开
南京市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
198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772
总下载数(次)
23
总被引数(次)
6554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