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追根溯源地考察了徐志摩陌生化诗歌翻译的哲学理据,其翻译过程的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话语间性等翻译间性是构成其追求译诗的文学新奇性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体现于徐志摩作为新诗诗人、译者、原诗诗人、目标读者四个主体之间所发生的共同的认知和认识上.原诗诗人深刻地影响了徐志摩对诗性的唯美追求,而这种诗性的追求又与他作为新诗诗人的艺术创造力、目标读者对新诗的欣赏力等主体因素共同作用,其结果是导致前语篇的文本符号在译诗中的可见并形成互文性参引,而使得译诗表现出话语间性,成为文言格律译诗或白话新格律译诗,且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原诗.徐志摩译诗的丰富性和偏异性促使我们思考其作为诗人译者的翻译间性,以及其诗歌翻译的文学意义,而非仅仅囿于其翻译是否对等的讨论.
推荐文章
论波德莱尔诗歌的陌生化
波德莱尔
陌生化
化丑为美
文化图式与诗歌翻译
文化图式
诗歌翻译
翻译策略
从语言象似性角度看诗歌翻译
象似性
诗歌
象似性原则
翻译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翻译间性与徐志摩陌生化诗歌翻译
来源期刊 中国比较文学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互文参引 话语间性 翻译间性 诗歌翻译 徐志摩
年,卷(期) 2009,(4) 所属期刊栏目 翻译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6-60
页数 15页 分类号 I106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春柏 21 384 10.0 19.0
2 陈琳 19 221 7.0 1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4)
共引文献  (248)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主体间性
互文参引
话语间性
翻译间性
诗歌翻译
徐志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比较文学
季刊
1006-6101
31-1694/I
大32开
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518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773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