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
以福云六号和黄旦茶树品种一芽二三叶为原料,按照绿茶、乌龙茶、红茶和白茶的加工方法制成相应的茶类,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QqQ MS)测定鲜叶原料和不同茶类的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芦丁(槲皮素-3-氧-鼠李糖基-吡喃葡萄糖苷)和咖啡碱含量,探究不同茶类的加工工序对茶树鲜叶中主要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鲜叶相比,各茶类中的儿茶素组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绿茶下降最少,乌龙茶和白茶次之,红茶下降最多;白茶中的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显著低于乌龙茶,酯型儿茶素含量与乌龙茶相当.各茶类中的氨基酸组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绿茶中的茶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较高,其他组分较低;乌龙茶中的茶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较绿茶略有降低,但谷氨酰胺、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等组分积累较多;红茶中除了亮氨酸有一定的积累外,其余大部分氨基酸组分含量均为最低;白茶中除了茶氨酸和谷氨酰胺含量较低外,其余大部分氨基酸组分含量有较高的积累.白茶中的芦丁含量与鲜叶相当,而比绿茶、乌龙茶和红茶高出1.5倍左右.咖啡碱在鲜叶和白茶中的含量最高,在红茶中的含量最低.
推荐文章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白茶与绿茶、乌龙茶和红茶代谢产物特征比较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非靶向代谢组学
茶叶加工
不同茶类
白茶
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白茶过程中香气成分动态变化规律
白茶
香气成分
萎凋
气质联用
模式识别
福建乌龙茶脂肪酸含量及差异性分析
乌龙茶
脂肪酸
品种
产地
加工工艺
绿茶、红茶和乌龙茶抗氧化性能的比较
绿茶
红茶
乌龙茶
抗氧化性能
化学发光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白茶中主要代谢产物的差异
来源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 茶叶加工 不同茶类 儿茶素组分 氨基酸组分 芦丁 咖啡碱
年,卷(期) 2019,(5) 所属期刊栏目 园艺科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59-566
页数 8页 分类号 S571.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323/j.cnki.j.fafu(nat.sci.).2019.05.004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2)
共引文献  (19)
参考文献  (3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6(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7(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8(10)
  • 参考文献(8)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
茶叶加工
不同茶类
儿茶素组分
氨基酸组分
芦丁
咖啡碱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671-5470
35-1255/S
大16开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
1953-01-01
中文
出版文献量(篇)
28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3035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