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黄豆、黑豆混合后发酵与发酵后混合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差异及最佳配比.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菌种,黑豆与黄豆按3:1、2:1、1:1、1:2、1:3比例混合后发酵及发酵后混合制备样本,以色谱柱Symmetry?-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5% 乙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0 mL/min、柱温40℃ 、进样量10μL为条件测定样品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含量.结果: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染料木苷总量含量在1:3时混合后发酵样品高于发酵后混合样品;大豆苷元含量在3:1、2:1、1:1、1:3时混合后发酵样品高于发酵后混合样品;染料木素含量在3:1、2:1、1:3时混合后发酵样品高于发酵后混合样品;大豆苷元染料木素总量含量在3:1、2:1、1:1、1:3时混合后发酵样品高于发酵后混合样品.结论:黄豆、黑豆混合后发酵优于发酵后混合,并以1:3配比时为最优.
推荐文章
发酵豆粕中大豆异黄酮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
发酵豆粕
大豆异黄酮
提取
优化
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的遗传分析与QTL检测
大豆
异黄酮含量
遗传分析
QTL
大豆异黄酮的精制工艺研究
大豆异黄酮
皂甙
大孔树脂
精制
大豆异黄酮精制工艺研究
大豆异黄酮
精制
重结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黄豆、黑豆混合后发酵与发酵后混合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对比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中医药科技 学科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黑豆 纳豆 大豆异黄酮
年,卷(期) 2019,(4) 所属期刊栏目 中药研究与开发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38-540,649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3496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70)
共引文献  (100)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1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0(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3(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4(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5(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6(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7(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8(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1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2(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3(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4(1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5(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高效液相色谱法
黑豆
纳豆
大豆异黄酮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中医药科技
双月刊
1005-7072
23-1353/R
大16开
哈尔滨市香坊区香顺街41号
14-240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211
总下载数(次)
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