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集汽车匀速与加速工况下的车内噪声构建噪声样本库,以此为基础根据综合烦躁度评价指标,选用参考语义细分法组织评审团进行车内噪声主观评价试验,得到综合烦躁度主观评价结果数据库.同时采用LMS Test.Lab计算噪声样本的A计权声压级、响度和AI指数时间序列平均值,建立传统的基于声学参量的车内噪声综合烦躁度评价模型.在传统声品质评价基础上考虑近因效应对评价人员及听音评价结果的影响,计算噪声样本声学参量时间序列后1/5、后2/5、后3/5、后4/5段平均值,采用网格搜索-支持向量机作为搭建模型方法,分别建立基于近因效应的非平稳车内噪声综合烦躁度评价模型.采用留一法验证,结果表明近因效应在噪声主观评价试验中存在,且以声学参量时间序列后2/5段平均值作为模型输入声特征所建的基于近因效应的非平稳车内噪声综合烦躁度评价模型,即2/5 RE-CIEM模型对综合烦躁度的表达力更优,此评价模型对加速噪声样本的预测及泛化性能影响更为显著.
推荐文章
基于掩蔽效应的汽车非平稳车内噪声烦恼度评价方法
掩蔽效应
非平稳车内噪声
烦恼度
心理声学参量
支持向量机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车内噪声时变综合烦躁度评价模型
声学
非平稳车内噪声
时变综合烦躁度
心理声学参数
BP神经网络
基于声品质评价模型的车内噪声优化研究
车内噪声
被动控制
怠速状态
主观评价
客观参数
柴油机噪声烦躁度的评价研究
声学
柴油机
噪声
烦躁度
主客观评价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近因效应的非平稳车内噪声综合烦躁度评价研究
来源期刊 噪声与振动控制 学科 物理学
关键词 声学 近因效应 非平稳车内噪声 综合烦躁度评价模型 心理声学客观参量 网格搜索-支持向量机
年,卷(期) 2020,(6) 所属期刊栏目 运载工具振动与噪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6-181
页数 6页 分类号 O422.6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1355.2020.06.03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跃东 122 829 16.0 22.0
2 周萍 69 501 12.0 18.0
3 冯天培 6 12 1.0 3.0
4 孙娇娜 1 0 0.0 0.0
5 刘宁宁 2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14)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6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声学
近因效应
非平稳车内噪声
综合烦躁度评价模型
心理声学客观参量
网格搜索-支持向量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噪声与振动控制
双月刊
1006-1355
31-1346/TB
大16开
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通大学
4-672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977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3673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