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采用响应pH-stat的流加培养模式,进行Xanthophyllomyces dendrorhous高细胞密度培养及虾青素合成.在该补料间歇培养模式中,发酵过程pH的恒定控制采用2.78mol/L葡萄糖及3mol/L氨水来控制,同时起到流加葡萄糖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虾青素积累量于78h可达4.05mg/L,菌体干重在第84h获最大值14.62g/L.与不流加葡萄糖、氨水的间歇培养相比,虾青素含量和菌体干重分别增加2.89、5.22倍.
推荐文章
连续中压硅胶柱层析纯化法夫酵母虾青素
法夫酵母
虾青素
硅胶
连续中压柱层析
法夫酵母生物合成虾青素的研究
Phaffia rhodozyma
虾青素
生物合成
类胡萝卜素
乙醇促进法夫酵母虾青素合成的机理及其代谢调控
法夫酵母
乙醇
虾青素合成
代谢通量分析
代谢调控
响应面法对红法夫酵母合成虾青素主要影响因素的优化
响应面法
红法夫酵母
虾青素
优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法夫酵母响应PH-stat的底物流加促进虾青素合成的研究
来源期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Xanthophyllomyces dendrorhous 虾青素 高密度培养 流加培养
年,卷(期) 200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7-90
页数 4页 分类号 TQ920.6
字数 176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9964.2001.02.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励建荣 杭州商学院生物工程系 43 887 19.0 29.0
2 梁新乐 杭州商学院生物工程系 15 239 10.0 15.0
3 岑沛霖 浙江大学生物化工研究所 136 2415 26.0 40.0
4 张虹 杭州商学院生物工程系 25 593 12.0 24.0
5 张大中 杭州商学院生物工程系 2 20 2.0 2.0
6 俞黎南 杭州商学院生物工程系 1 8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9)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15)
195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3(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Xanthophyllomyces dendrorhous
虾青素
高密度培养
流加培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双月刊
1671-9964
31-1837/S
大16开
上海市七莘路2678号36号信箱
4-695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79
总下载数(次)
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