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配制总质量分数为1%的黄原胶与瓜尔胶复配溶液,两者比例分别为0.1%∶0.9%,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9%∶0.1%.通过稳态流动、应变扫描、频率扫描以及动态黏弹性温度扫描与动态黏度温度扫描,观察复配比例对复配溶液的黏度特性随剪切速率及温度的变化情况,黏弹性随应变、频率及温度的变化情况.黄原胶与瓜尔胶通过分子间缠绕或者分子间次级键的相互作用起到增稠协同作用,说明两者复配有利于零剪切黏度、黏度及黏弹性能的增加.在低剪切区域与低频率区域主要呈现黄原胶的贡献,而在高剪切区域与高频率区则以瓜尔胶起主导作用.对复配溶液的频率扫描中G′大于G″,表现类固态的性质.另外,在5~90℃温度范围,G′>G″,复配溶液表现出凝胶状态,呈完善的网络结构;同时,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步降低,不存在构象转变温度.
推荐文章
CMC与阴离子瓜尔胶复配溶液的流变特性研究
流变特性
复配溶液
CMC
阴离子瓜尔胶
皂荚胶与黄原胶复配胶的流变性研究
皂荚胶
黄原胶
复配胶
流变性
槐豆胶与黄原胶复配胶的流变性研究
槐豆胶
黄原胶
复配胶
流变性
CMC与黄原胶复配溶液的流变特性研究
流变特性
复配溶液
CMC
黄原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黄原胶与阴离子瓜尔胶复配溶液的流变特性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食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流变特性 复配溶液 黄原胶 阴离子瓜尔胶
年,卷(期) 2014,(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5-62
页数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朱慧 82 283 9.0 13.0
2 施文蓉 30 163 8.0 12.0
3 李言郡 79 163 8.0 9.0
4 吴伟都 66 145 7.0 9.0
5 王雅琼 48 88 5.0 7.0
6 潘永明 2 10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
共引文献  (19)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49)
二级引证文献  (9)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流变特性
复配溶液
黄原胶
阴离子瓜尔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食品学报
月刊
1009-7848
11-4528/TS
16开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北3街6号轻苑大厦3层
20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381
总下载数(次)
14
总被引数(次)
490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