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腐乳是中国传统豆制发酵食品.腐乳的制作是在非无菌条件下进行,因此不能完全控制发酵过程或生产过程的微生物.本文中,笔者主要对腐乳生产不同步骤中的污染细菌进行分离,再利用第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菌种鉴定.研究发现腐乳生产过程中检测出了食源性致病菌如: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ii)、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需要注意腐乳生产安全性.建议在前期生产过程中将污染细菌降低到最低范围,以保证后期发酵时的微生物安全.本研究为腐乳生产中的微生物安全性提供了基础资料.
推荐文章
钻井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及治理
胜利油田
钻井废水
废弃钻井液
噪声
污染治理
原油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生产管理
原油生产
清洁生产
管理
镍生产过程中镍与酸的关系
常压浸出
加压浸出
电积镍生产
北方香菇菌棒规模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试验
北方地区
香菇菌棒
污染控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腐乳生产过程中细菌污染的状况与分析
来源期刊 生物加工过程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腐乳 食源性致病菌 生产过程 分离 鉴定 高通量测序 食品安全
年,卷(期) 2019,(6) 所属期刊栏目 食品生物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57-661
页数 5页 分类号 Q503
字数 302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2-3678.2019.06.018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8)
参考文献  (2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腐乳
食源性致病菌
生产过程
分离
鉴定
高通量测序
食品安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物加工过程
双月刊
1672-3678
32-1706/Q
大16开
南京市浦珠南路30号
200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19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1017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