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中国油脂       
摘要:
对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式及不同来源的油茶籽原油中苯并(a)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油茶籽在焙炒前进行粗约粉碎时,由于油茶籽壳很薄、很脆、水分低、不含油,很容易形成小碎片;而油茶籽仁含油量高,有一定的韧性,粉碎时不容易破碎,形成的颗粒较大.在焙炒过程中焙炒程度 以较大颗粒为标准,从而导致小粒榨料烧焦和炭化,生成苯并(a)芘残留在榨料中.这些榨料进入榨机后又由于压力瞬间升高,榨料之间发生强力摩擦并同时产生热量,在这种高温、高压下榨料中的苯并(a)芘会继续升高,同时部分随油茶籽油流出,而另一部分残留在油茶籽饼中.
推荐文章
原料预处理对油茶籽油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
油茶籽油
干燥
蒸炒
苯并(a)芘
加工方式对油茶籽油苯并(a)芘污染的风险分析
油茶籽油
加工方式
苯并(a)芘
污染
风险
不同生产工艺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
油茶籽油
苯并(a)芘
水酶法
压榨法
浸出法
精炼
皂化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残留
苯并(a)芘
油茶籽油
皂化提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产生
来源期刊 中国油脂 学科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苯并(a)芘 焙炒 压榨
年,卷(期) 2012,(2) 所属期刊栏目 油脂安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8-61
页数 分类号 TS225|TS201.6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3-7969.2012.02.01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宁晖 17 51 4.0 6.0
2 杜京霖 19 28 3.0 4.0
3 袁向星 10 39 4.0 6.0
4 赵可丰 2 11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61)
二级引证文献  (38)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9(1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8)
2020(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油茶籽油
苯并(a)芘
焙炒
压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油脂
月刊
1003-7969
61-1099/TS
大16开
1976-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867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6077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