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新电极结构的PECVD技术,在高功率密度、高氢稀释比、低温、偏压及低反应气压的条件下,在SiO2玻璃表面形成双等离子流,增加了SiO2表面SiC的成核几率,增强成核作用,形成纳米晶.采用高H2等离子体刻蚀弱的、扭曲的、非晶Si-C及SI-Si和Si-H等键时,由于H等离子体对纳米SiC晶粒与非晶态键的差异刻蚀作用,产生自组织生长,发生晶化.Raman光谱和透射电子衍射(TEM)的测试结果表明,纳米晶SiC是4H-SiC多型结构.实验结果指出,SiC纳米晶的形成必须经过偏压预处理成核,并且其晶化存在一个功率密度阈值;当低于这一功率密度阈值时,晶化消失;当超过这一阈值时,纳米晶含量随功率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晶粒尺寸加大.电子显微照片表明晶粒尺寸为10~28nm,形状为微柱体.随着晶化作用的加强,电导率增加,导电机理是渗流作用所致.
推荐文章
高纯半绝缘4H-SiC单晶研究进展
半导体材料
高纯半绝缘
4H-SiC单晶
单晶生长
N-Al共掺杂4H-SiC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第一性原理
掺杂
光学性质
4H-SiC材料中刃型位错的仿真模拟研究
4H-SiC
刃型位错
第一性原理
纳米4H-SiC薄膜的光学性质研究
SiC
薄膜
纳米结构
光学性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4H-SiC纳米薄膜的晶化研究
来源期刊 微细加工技术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纳米电子学 4H-SiC PECVD 纳米薄膜 自组织生长
年,卷(期) 2002,(1) 所属期刊栏目 薄膜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35
页数 6页 分类号 TN305.55
字数 4032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邹雪城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310 2261 21.0 31.0
2 徐重阳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85 592 12.0 19.0
3 王长安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23 163 7.0 11.0
4 张洪涛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22 97 4.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4)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纳米电子学
4H-SiC
PECVD
纳米薄膜
自组织生长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微细加工技术
双月刊
1003-8213
43-1140/TN
大16开
湖南省长沙市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72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494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