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揭示黑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以黑毛茶为原料,比较了“发花”前后各品质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发花”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减少16.75%,黄酮类物质减少5.65%,水溶性蛋白减少22.77%,可溶性糖减少10.73%,水浸出物变化不明显.采用HPLC方法对“发花”前后黑毛茶中的氨基酸、生物碱、儿茶素、有机酸类成分的组成及含量进行比较:“发花”过程中氨基酸总量减少达88.62%,其中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的下降最为剧烈;生物碱“发花”后呈上升的趋势,咖啡碱的含量提高8.55%,可可碱提高11.76%;儿茶素类成分总量下降,其中没食子酸和简单儿茶素“发花”后含量升高,其他酯型儿茶素降低;主要的有机酸类成分总含量下降,苹果酸下降迅速,琥珀酸的含量上升到发酵前的8.42倍,研究结果为科学阐述“发花”对黑茶的品质形成机理及其作用提供参考.
推荐文章
冠突散囊菌和植物乳杆菌联合发酵对绿茶液态饮料品质的影响
植物乳杆菌
冠突散囊菌
香气成分
儿茶素
绿茶液态饮料
茯茶冠突散囊菌发酵生产吲哚生物碱的研究
冠突散囊菌
发酵条件
吲哚类生物碱
内含成分分析
冠突散囊菌对茯砖茶品质形成的影响
冠突散囊菌
发花
功效成分
冠突散囊菌发酵对茶汤香气成分的影响
冠突散囊菌
低档茶
液体发酵
香气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冠突散囊菌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研究
来源期刊 菌物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发花” 品质成分
年,卷(期) 2014,(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13-718
页数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346/j.mycosystema.13006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仲华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90 3512 31.0 42.0
2 黄建安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47 2512 28.0 42.0
3 李适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5 272 10.0 16.0
4 龚雪 9 62 5.0 7.0
5 黄浩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3 194 8.0 1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7)
共引文献  (42)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159)
二级引证文献  (57)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10)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1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9(38)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30)
2020(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冠突散囊菌
“发花”
品质成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菌物学报
月刊
1672-6472
11-5180/Q
16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B401
2-499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21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3414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