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运用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以校园欺凌的“围观群体”为逻辑起点,重新定义了校园欺凌的“围观群体”,同时研究和分析了围观群体中的“助手”“强化者”“局外人”及“捍卫者”这四类围观者角色.发现虽然围观者在校园欺凌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但由群体心理所控制的群体行为在产生和传导方面基本相似.同时,这些行为也会对校园欺凌产生消极影响.对此,研究围绕校园欺凌的“围观群体”行为机制提出了五项干预措施,以应对围观群体对校园欺凌的负面影响.
推荐文章
浅谈校园欺凌事件防范干预机制建设
校园欺凌
防范干预机制
中小学教育
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探讨
小学校园
欺凌行为
对策
农村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分析
农村教育
初中校园
欺凌行为
成因
防治对策
高中如何防止校园欺凌
高中生
校园欺凌
防止办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围观群体”在校园欺凌中的角色与行为机制研究
来源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学科
关键词 校园欺凌 围观群体 古斯塔夫·勒庞 角色 行为机制
年,卷(期) 2018,(2) 所属期刊栏目 教育基本理论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9-68,115
页数 11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9-9670.2018.02.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晓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183 799 15.0 23.0
2 吴梦雪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4 16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0)
共引文献  (12)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36)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3(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4(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校园欺凌
围观群体
古斯塔夫·勒庞
角色
行为机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全球教育展望
月刊
1009-9670
31-1842/G4
16开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
4-358
197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71
总下载数(次)
27
总被引数(次)
66762
论文1v1指导